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代表着圆满和完美;“十”又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周期。对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寨而言,过去的十年,是蜕变的十年,是新征程上的闪亮十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塘寨由一个原本贫穷的小山寨,蜕变为一个村美、民富、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国红寨”。
华江瑶族乡龙塘寨地处兴安县城西北部,位于猫儿山南麓。11月12日中午,记者乘车来到了龙塘寨。进入写有“龙塘寨”三个大字的特色门楼,沿着盘旋的山路进入寨内,记者就感觉到这里的美景“不一般”:村子左侧有一条山溪,随着山势蜿蜒曲折,自上而下,流水清澈见底又冰凉舒适;山溪两侧,树木葱茏,森林植被完好,保持着最原始而迷人的风貌。就在记者沉醉于优质的生态美景时,车子一个转弯,前面出现了一个偌大的停车场,里面停着不少旅游大巴和小轿车。停车场前方是一座颇有当地瑶族风情的木屋,大门上写着“龙潭山庄”四个大字,不少游客正在山庄内享用当地特色农家饭。
“70后”的龙家友是“龙潭山庄”的主人。谈起过去十年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2012年初,龙家友和妻子背着行囊从广东回到龙塘寨,结束了多年漂泊的打工生涯。那段时间,龙家友观察到,往来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当时村里没人搞农家乐,游客根本没地方吃饭。一天,看着不少游客在寨子里游玩,龙家友抱着试试的想法,在自家门口挂出了一块写有“农家乐,有饭吃”字样的小木牌。没想到,当天家里就接待了好几桌客人。这个“开门红”,让龙家友坚定了吃“旅游饭”的决心,也给整个寨子的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子。
接下来的几年,龙家友和乡亲们投资修路,把只能通摩托车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接着,龙家友又把自家破旧的木楼修缮一新,建成了颇有当地建筑风情又颇为大气的“龙潭山庄”。更让龙家友和乡亲们兴奋的是,近几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村不仅实现了“户户通路”,而且水泥路变成了更宽敞的柏油路。路修好了,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像龙家友一样回家创业,开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据华江瑶族乡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全寨12户人有11户在经营农家乐或民宿,基本上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离开龙潭山庄,记者跟随山路起伏,进入寨子深处。记者注意到,龙塘寨的美,不止于优质的生态环境。红军广场、红军小院等的建设,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洋溢在这座山寨里的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而那一座座依山而建的美丽小洋楼和特色民宿,则让整个寨子充满着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整个寨子的大变样,得益于村民们的勤劳和智慧,更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据了解,在兴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华江瑶族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康养旅游,于2020年底启动“华江九寨”项目建设,即在华江境内打造九个不同主题、独具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寨。龙塘寨,正是“华江九寨”之一。
自2020年起,龙塘寨以“民族团结+红色旅游”的思路,传承红色基因,突出生态文明主题,充分挖掘村寨特色文化内涵,依照规划设计对村容村貌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整个村寨开展环境整治,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红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融入到整村构景中,建成集民宿、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休闲康养以及红色教育于一体的魅力村寨。2021年,改造后的寨子吸引了大批游客,全寨接待旅游人数由2020年的3万人次增至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50万元,经济支柱产业由外出务工转型为发展乡村旅游。也就是这一年,龙塘寨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十年前,姑娘们根本不愿意嫁到这个穷山寨。现在,我们的日子可让他们羡慕啦!”村民范玉成告诉记者,10多年前,她从外面村子嫁入龙塘寨,还曾被人笑话“没眼光”,她也曾因为日子过得穷苦而伤心过。一晃十年过去,这样的话再也没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羡慕。2016年,范玉成和丈夫回村,前后投资了12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同时可接待近200人的农家乐以及三层楼的崭新民宿。这几年,农家乐和民宿的营业额不断增长。2021年,他们家的营业额超6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在龙塘寨,像他们家这样依靠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村民,年收入基本在20万元左右,“家家户户都过上了红火好日子!”
十年奋斗,龙塘寨的村民们换来了甜蜜的新生活;十年蜕变,小山寨在党旗引领下迎来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龙家友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龙塘寨在探索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乡亲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他和乡亲们坚信:下一个十年,龙塘寨将被建设得更美更富裕!(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 秦丽云 通讯员 蒋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