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套套行云流水般的作业下来,原本陈旧的龙舟在修船师傅的手中“重获新生”。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勇丹 周新平 文/摄)选料、开料、打磨、刨光、上桐油……一套套行云流水般的作业下来,原本陈旧的龙舟“重获新生”。若干天后,它们将现身各大江河,为佳节启航,为荣誉而战。
随着端午佳节的日益临近,“造船专业户之村”灵川县灵川镇木马村委验匠户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造船、修船季。
近日,记者跟随验匠户村的村民阳发仁,前往南洲大桥。在南洲大桥桥底,存放着叠彩区大河乡五福村委蔡家渡村的一条大龙舟。为了迎接端午节,阳发仁和几个伙计受邀前来修理这条大龙舟。这条长24.7米,直径1.1米的大龙舟,已经有多年没有使用。因为今年端午节期间需要使用,修补工作亟待进行。阳发仁和另外伙计们分工合作,测量、刨木、铆钉、上漆……彼此分工协作,配合默契。
“50后”的阳发仁,是灵川镇一带出了名的造船人。他从15岁开始跟随父辈学做船、修船。30出头时,他的造船、修船技艺已逐渐成熟。从1988年至今,他制作新船九条,修船几十条。在桂林的不少大江大河中,都有他制作的龙舟竞渡的风采。与此同时,在做龙船、修龙船方面,他也练就了备受称赞的技艺。
从农历三月底开始,阳发仁就接到了好几单做新船和修旧船的活。5月份,阳发仁带着家族的几个懂行的兄弟,受灵川镇大面村村民的邀请,赶做了一条长28.7米的崭新大龙船。随后,他们又受邀到蔡家渡村,赶修一条大龙舟。等蔡家渡这条龙舟修制完工,他们又将奔赴另一个村,赶修另一条大龙舟。
阳发仁告诉记者,别看修龙舟只是修修补补,其实比做新龙舟更费时,也更讲究技术。修理之前,要先对整条龙舟进行检查,找出需要修理或者改造的地方,再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木材进行修补。在修理蔡家渡村的大龙舟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把船底的缝隙全部补了一遍,还涂上了特制的桐油做防水处理。此外,他们还把船边缘的拿木改矮,更方便坐在龙舟上的人划龙舟。修补这条大龙船,四个人合力,前后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宣告完工。
在修船的过程中,阳发仁也接到了好消息:他和伙计们帮大面村村民制作的新龙舟,已经举行了请龙头的传统仪式,意味着新龙舟可以正式使用了,也意味着制船人的技艺得到了肯定。阳发仁说,龙舟制作最考验师傅们的手工,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秘诀和技巧,这些都需要师傅们依靠个人经验来把控。此外,每条龙舟都要上漆4至5遍,打磨、刨光近十遍,每一遍都要人工仔细检查、仔细打磨,真正体现出“慢工出细活”的匠人匠心。而他经手制作的新龙船,可以概括为:螳螂头、鹭鸶颈、喜鹊尾、鳅鱼肚,外形精美。
做工精美只是做龙舟的基础要求,龙舟划起来快不快才是最重要的。阳发仁说,在船头设计鹭鸶颈,就是为了易于龙船分水,更容易划水前行。
据了解,自宋代以来,验匠户村就是造船专业村,村民多以造船、修船为生。新中国成立后,验匠户村的制船匠人们,还受邀四处造新船、修旧船。据验匠户村的村民小组长涂云弟介绍,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沿江的乡村不再举行大型的端午划龙舟活动,龙舟制造、修补业务也逐渐变少。如今,该村60多户人家中,仍有20多个村民懂得制作、修补龙舟的传统技艺,但是单纯以此谋生的村民几乎没有了。大多数村民选择了转行或外出务工。更为可惜的是,学习造龙舟、修龙舟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灵川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积极为验匠户村的龙舟制作技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事宜,希望能够助力这项充满民俗风情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虽然做龙舟、修龙舟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但是阳发仁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今年端午节,漓江两岸的不少村庄正在制作新龙舟、修补旧龙舟,不少村民正在为端午划龙舟进行着各种准备。他相信:当一艘艘龙舟竞渡江上,不仅为端午佳节添彩,也将为龙舟制作这项传统技艺“代言”,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他说:“就像传统的端午佳节已延续千年,制作龙舟的技艺,也将会随佳节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