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广运村的瑶族同胞架起油锅炸糖环,准备迎接新春。糖环是市级非遗美食,不仅历史悠久,也饱含美好的寓意,是当地瑶乡人民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
广运村位于平乐西南部的山林深处。村民们说,千百年来,瑶族先辈在此游耕,所以饮食习惯也与游耕生活息息相关,多以腌制和油炸品为主,便于保存和携带。
2018年,糖环制作技艺被列入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发瑶族乡的卢发仁是糖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说,糖环是随着古人从中原南迁时传入的小吃,并受到瑶民的喜爱。这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不仅解决了游耕中的充饥问题,也成了大人小孩的上佳零食,配以瑶民为驱寒驱湿而用的姜茶水食之,更令人回味无穷,逢年过节和家有喜事时,人们就会把糖环当作最好的礼物互相馈赠。
广运村党总支书记盘桂连说,在当地,过年走亲访友时,大家都会拎上一摞糖环,春节期间,村里弥漫着的糖环香,便是村里浓浓的“年味”。
今年55岁的广运村村民黄庆珍说,制作糖环也特别热闹,因为那是一个多人参与的活儿,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做。
记者采访时,村民们一边制作糖环一边向记者介绍,做糖环要准备糯米粉、白砂糖、黑白芝麻、山泉水,还有一大锅油。做糖环时,先把糯米粉倒在桌子上,然后取出一小部分摊开,放入烧开的山泉水进行揉粉,糯米粉与水结合后形成一个团状物,叫作“粑娘”。待“粑娘”软硬适中后,再把“粑娘”做成饼状,煮熟,捞出。
“想让‘粑娘’够甜,还需要把‘粑娘’重新放入锅里跟糖水一起煮。”黄庆珍说,煮的时候要不停地翻动搅拌,把一块块“粑娘”搅碎。这个过程需要把控火候,也十分费力,村民轮番上阵,直到“粑娘”快搅成糊状,然后倒出与其余糯米粉继续揉搓,再加入黑芝麻点缀。
接下来要让糖环成型。首先,将合成的糯米粉制成圆形薄饼,然后用剪刀将薄饼剪成条状,剪下后嵌入糖环模具中定型。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炸糖环了,黄庆珍小心地将糖环沿着锅边下入油锅,然后用筷子不停翻动锅内的糖环,直到糖环炸至金黄色,就可以穿在竹竿上沥油,此时只需要静待糖环自然冷却,就可以食用了。
炸过的糖环金灿灿的散发出油香,捏一只放进嘴里,酥脆醇香的味道在入口咀嚼的那一刻飘散开来,非常美味。
“过年家里来了客人,都会用糖环招待客人。”盘桂连说,古时候中原地区的糖环是用面粉制作的,流传到他们这里后改用糯米粉。最初糖环的形状是圆形的,后来演变成与中国结相似,寓意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团圆美满。
糖环制作技艺虽然复杂繁琐,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协作,不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团圆气氛,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记者周子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