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团圆饭、发压岁钱、守岁拜年……
送腊迎春,历史悠长
古人就已开始庆祝过年
《诗经》记载了西周初年
豳(bīn)地的人们在年终岁尾
庆丰收、庆贺新年到来的情景

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唐朝时期
人们会在过年时放假七天
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四
是最早的“春节黄金周”
宋代以后
守岁、拜年等传统礼仪
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
过年大事,饮食二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古今过年,都要吃团圆饭
是人们过年餐桌上的必备

团圆饭变得丰盛起来
餐桌有鱼,寓意“年年有余”
组成“百事吉”果盘
寓意红红火火,吉祥美满

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基本定型
也纷纷登上“新年必吃榜”
年夜饭主食有了
酒水也不可或缺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们把花椒、柏叶酿成椒柏酒
这种清新、“上头”的味道
在人们心中象征着“迎新”
过年喝屠苏酒,讲究也不少
顺序一定要先幼后长
寓意着孩子快快成长
老人健康长寿
过年娱乐,目不暇接
自然离不了庙会和唱戏
汉代,出现了俳优的谐戏表演
也就是今天语言类节目的雏形
宋代,玩的东西更多了
街头巷尾皆结彩棚

街头艺人卖力表演歌舞
新年氛围来到高潮
逛一场热闹的花灯会
亲友见面问声过年好
长辈给晚辈发个红包
也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
刻进中国人骨子里
历经千年岁月流转,从未间断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国家人文历史、央视新闻、新华社、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