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春种的黄金时节,近日,在广西灵川县潮田乡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的深井村,村民们正忙着在岩石缝中栽种中草药岩黄连。首批岩黄连在该区域的移栽和成活为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又一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深井村记者看到,薄雾笼着的种植基地是成片的岩石,覆土面积极少。村民们在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技术员的指导下,在石头边缝背阴处栽种岩黄连幼苗。岩黄连又名石生黄堇,是罂粟科紫堇属植物,是一味传统中草药,野生资源稀少,是一种濒危植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岩黄连的幼苗极其脆弱,一旦扎根生命力极强,一撮薄土也能让它成活,是最适宜在岩溶石缝里栽种的中草药之一。
经过6年多的研究与探索,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郭伦发及其团队发明了一项能大幅提高岩黄连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新技术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通过种子冷藏处理、激素处理优化育苗基质配方,提高了岩黄连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实现了一年四季持续供苗,提高了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移栽成活率。
潮田乡是漓江第二大支流潮田河及冠岩地下河的流经地,属典型的岩溶地貌。为了探索桂林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区域复绿的方法,郭伦发团队在该乡的吒头村、南圩村、深井村、旺塘村等建设了数个种植示范基地,发展了3000亩中药材种植,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复绿种植方案。方案采取乔、灌、藤、草搭配,立体套种岩黄连、金槐、金银花、百部、补碎骨等中药材,实现短、中、长采收期相结合的模式,既增加石山的复绿面积,也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岩黄连一年一收,明年村民就有收入了。我们这种模式成功以后,在这种基本上70%都是石头的山区,如果能够让农民持续地产生每年5000到10000块钱的收益的话,那么他每一户基本两个老人在家可以管10亩地以上,就是有5万到10万的收入。”郭伦发说道。
通讯员 王道梅 唐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