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提示
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为积极响应2025年“共筑满意消费”维权年主题,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帮助广大消费者树立消费维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增强依法维权理念,进一步提升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水平,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结合近期投诉举报热点,发布以下消费提示:
一、预付式消费慎之又慎
预付式消费在餐饮、健身、美容美发、摄影、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行业广泛使用,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和价格优惠,但背后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建议消费者勿随意办卡充值,偶尔消费的项目尽量不要办卡,避免选择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度较差的发卡单位。办卡充值时,消费者一定要和经营者签订书面合同,仔细审阅合同条款,约定清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单次办卡充值金额不宜过高,消费时限跨度不宜过长,保持理性,不要被商家折扣力度大的宣传促销冲昏头脑。经常留意消费卡的余额及有效期限,及时消费,一旦发现商家的经营状况异常,应及时向商家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金价火热,冷静购买
近期金价屡创新高,“金价”“年轻人开始热衷买黄金”等词条也多次登上热搜榜,黄金消费和投资市场热度高涨。消费者在购买前要了解黄金饰品的常识,例如黄金饰品分足金、K金、硬金等种类,销售方式分“按克计价”和“按件计价(一口价)”,“按克计价”的金饰价格相对透明,工艺、款式相对简单,价值在材质本身;“按件计价(一口价)”的金饰款式新颖、工艺精细,价格往往比“按克计价”的金饰要高。消费者心中有底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选购,尽量前往知名品牌的直营店,以保证黄金品质和服务售后。同时,还要了解清楚商家的换购规则,尤其是不同销售方式的金饰之间是怎么置换、换购工艺费怎么收取等。对于商家承诺的终身免费换新等保证事项,也应该以书面方式标明,如后续发生纠纷时可作为凭证。此外,还需警惕一些不法分子搭建虚假的黄金投资平台,打着高收益、低风险的幌子,或者衍生出刷单返利/婚恋交友+邮寄黄金等多种新型诈骗行为,远离黄金非法交易,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三、安全先行,美丽无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容行业“鱼龙混杂”,同样暗藏不少消费陷阱和风险。消费者要警惕商家“免费测试”“赠送”的噱头,对强迫式交易行为坚决说“不”。消费者在美容前要对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进行了解,始终将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盲从、跟风、攀比。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美容机构,注意区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医疗美容机构要获得卫健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需要有执业资格;生活美容机构也需要卫生许可相关的资质。在接受美容服务前,务必签订美容服务合同,明确具体项目、费用支出、有效期限、双方权利及义务,商家承诺的医美效果等,避免后续造成争议。购买或者使用化妆品的,要注意查看化妆品标签信息,是否含有个人易致敏成分,进口化妆品是否有中文标签,特殊用途化妆品是否注明批准文号;医美机构使用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的,要注意其是否经过批准和注册。以上信息都可以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进行查询核实。
四、理性甄别“探店”“测评”
近年来,一些“探店类”博主、“测评类”博主爆红,这类博主之所以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是因为他们看上去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进行好物推荐、产品测评,消费者也寄希望于这些博主们能提供购物参考,帮自己“避坑”。但一些博主为了商业利益慢慢就“变了味”,以“科普”“分享”为名行“营销”“带货”之实,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而且,大部分“第三方测评”根本没有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检测方法、数据和结果都缺乏专业支撑,并夹杂较多的个人主观感受,可信度和科学性都有待商榷。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平台、商家和网红达人等网络主体,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属于广告行为。所以,消费者在浏览“探店”“测评”等信息时,要注意甄别,对于主观评价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对于“第三方测评”博主提供的引流优惠信息,特别是“无脑购入”“家人们放心冲”等具有强烈情绪和引导性质的标题、口号,消费者更应保持清醒,聚焦自己的真实需要,不迷信“流量”,不尽信“流量”。
最后,交易时消费者都应妥善留存好收据、发票、合同、网络订单截图等相关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及时联系商家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无果,应及时主动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依法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莫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