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节也爱“晒”动态 崖壁石刻里有“朋友圈”
从这些石刻看看
古人在桂林怎么过“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将至,广西人即将迎来欢乐的假期。“三月三”也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其名称来源于古代干支纪日法。从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雅士们在桂林过上巳节,留下了一些石刻作品,其中有一件是前两年抢险加固时才发现与“三月三”有关。记者采访了桂海碑林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听他们通过石刻说说古人在桂林如何过“三月三”。
钟乳石剥离现“修禊”二字
桂林再添“三月三”石刻
前几天,记者来到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跟着该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廖煜来到龙隐洞,在斑驳岩壁上的一块石刻前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块记录李德远和幕僚外出游玩的石刻。
记者仔细察看石刻内容,并没有发现“上巳节”或者“三月三”的字样。不过,廖煜表示,这块石刻记录了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三”李德远和幕僚游玩的经过,就连幕僚的名字都一一刻于其上。“你看,从右往左的第二竖列中有‘修禊’二字,这是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在古时,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天(魏以后开始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古人相约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后来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
只不过,在2022年以前,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桂海碑林博物馆的馆藏资料,都对这块石刻内容所展现的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记录,这是因为有一大块钟乳石紧贴在这块石刻上,导致部分文字缺失,其中就包括“修禊”二字。
前几年,桂海碑林博物馆启动龙隐岩龙隐洞石刻抢险加固工程,对石刻的病害进行集中处理。2022年,专业人员清除了原本覆盖在这一石刻表面的钟乳石,才让石刻内容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正因为‘修禊’在古代有着特定的时间性,让桂林关于‘三月三’、上巳节的石刻又增加了一块。”廖煜说。
石刻里有“朋友圈”
古人过节也爱“晒”动态
如今的石刻完整呈现了李德远南宋乾道七年三月三修禊的内容,他和幕僚一大早就出来游玩,去了还珠洞、七星山,还划船来到龙隐岩,13人玩得很尽兴,日落才回家。“这石刻内容是一则题记,相当于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朋友圈’,是他们游玩后请匠人刻在龙隐洞之中。”
在李德远的石刻不远处,是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曾任桂州知州的曾布在上巳日带领全家乘船游览桂林山川洞穴后,留下了“南丰曾布己未上巳尽室泛舟历览东观岩穴之胜,遂游雉山。”的石刻。
在南溪山白龙洞有刻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高镈及其僚属、家人于三月三日同游南溪山的题刻“转运使历阳高镈、运勾河内李效忠、宥倅淄川王淳、帐勾姑苏颜长民,元祐己巳三月三日游,男衛、衎、衢、衍侍。”在中隐山上洞,有刻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石刻,方信孺于嘉定六年三月三日独游中隐山时,留下“诗境 癸酉三月三日游”。在伏波山还珠洞,有一块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反映明代官员上巳修禊的石刻,虽然现在已毁,但史料佐证了其与三月三有关系,“嘉靖己酉春三月三日,河南杨本仁次山、江左谢少南应午修禊事于还珠洞。”
这些只是古人在桂林留下的与“三月三”上巳节有关的一部分石刻内容。
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副馆长鲍刚对桂林石刻文化研究多年,根据他的研究,这些题刻不仅是文人“朋友圈”,更展现了唐宋时期桂林上巳节的两大特色:一是官员携家眷泛舟游览,二是独游名山的诗意栖居。“他们以岩为纸,记录着古代桂林三月三踏青修禊、寄情山水的雅趣,构成独特的摩崖社交图谱。”
假期举办“上巳雅集”
市民可来感受古人情趣
记者从相关资料中看到,早在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关于上巳节祓除的记载。汉代上巳节标志性习俗是河边祓禊,参与者不分男女,不论尊卑,祓禊的目的主要是求休纳吉,拂除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的时间已经确定为农历三月三,这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三月三日洛水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等诗歌作品可以证实。
修禊作为上巳节的一项活动,意在祓除疾病。后来,上巳节除了承续传统以外,还增加了宴饮、马射等活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的兰亭雅集,则将三月三日曲水流觞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后世争相模仿。在桂林出土的两件“曲水流觞”石雕尤具代表性,一件安放在桂海碑林博物馆内的“禊亭”中,一件放于正阳步行街南口。北宋章岘的《丁未上巳重游》一诗中记录了上巳节在龙隐岩举行曲水流觞宴、饮酒作诗的情景,“聊开禊席邻流水,闲掷文竿到落晖。”
廖煜带着记者来到禊亭,这件曲水流觞石雕文物南高北低,曲槽线条中心对称,微高一端有一闸口入水,另一端略低为出水处。曲槽的流水,从南至北贯通。“最开始,曲水流觞活动在天然水域进行,后来有人用石头雕刻曲水流觞方便文人雅士在庭院之中进行活动。”
到了唐代,上巳节不仅在朝廷盛行,也在地方盛行,踏青游玩成为民间重要的节日活动
“无论是从文献资料,还是三月三题名石刻和‘曲水流觞’石雕文物都可以看到,唐宋时期桂林上巳节活动比较兴盛,有文人雅士们开禊席、分韵作诗这样的活动,叠彩山、象鼻山水月洞、龙隐岩、雉山等名山洞府成为上巳宴会的场所。在叠彩山和雉山还有专门修建的流杯亭和禊亭。唐初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写下‘帐饮倾城沸江曲’,民众在三月三这天欢聚会饮于江曲,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鲍刚对桂林石刻中上巳节活动研究后,这样说。
如今,为了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三月三”上巳节的魅力,桂海碑林博物馆从2018年开始,每年农历三月三假期举办“上巳雅集”活动。“我们依托馆藏出土文物曲水流觞、历代文人留下的上巳节石刻以及非遗传拓技艺,充分挖掘‘三月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从最初的文物讲解+场景体验,到加入联诗、吟诵、投壶等内容,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丰富和创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代三月三上巳节的历史风貌和桂林石刻的文化内涵。”廖煜说,今年的“上巳雅集”将推出“曲水流觞”、“拓古传今”、“宋韵点茶”等八大主题活动,“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在公众号上报名参加,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厚度。”
记者谭熙 文/摄